時間:2019年07月01日 瀏覽數:
智慧城市
1、 智慧城市概念
2009年,IBM提出“智慧地球”概念,國內也隨之提出“智慧城市”相應概念。近兩年,經過1.0-3.0階段后,智慧城市建設幅度增加。
首先,產業政策日趨明朗。2012年中國住建部辦公廳發布《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》;2016年12月,中國發布《新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》,在原有評標基礎上對相關考核標準和建設標準進行新的指導;2019年4月,發改委印發《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》,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要求和標準。
其次,技術條件逐漸成熟。由最初的傳感器技術到云計算、大數據技術,計算資源已經具備建設智慧城市的能力和基礎。網絡的發展速度已經達到智慧城市的發展和要求,5G技術的商用能夠滿足各部門需求。物聯網標準成型,搭建了智慧城市網絡的“血液系統”。
第三,商業模式從嘗試到落地。盡管政策上對“智慧”板塊略有調整,但資本方和承建方仍在研究不同的建設模式。
2、 建設智慧城市的原因
城市治理:在面對恐怖襲擊,自然災害,應急指揮、交通擁堵等問題時仍然有需要提升的空間。
民生福祉:區域教育失衡、醫療衛生條件待完善、最多跑一次等,促使對智慧城市有更高的要求和標準。
產業發展:投資建設智慧城市并不單純是設備購進,采集到的數據要如何應用?是否對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有益處?基于上述需求,智慧城市仍需深度挖掘。
環境生態:雖然環境情況有所改善,但整體環境仍然需要深層次的治理。
3、 智慧城市建設的困擾
信息資源建設重視不足。在調研過程中,部門的需求是否會以智慧化形式體現,如何以數據化形式體現,在需求方并沒有明確標準。
信息資源共享困難。標準不統一,格式不一致;多頭采集、重復采集;缺乏共享交換機制,“有路無車”、“有車無貨”現象嚴重。
數據缺乏開放利用。各部門傳感器僅發揮單一作用,無法實現綜合性采集。
4、智慧城市建成效果
有效的城市管理。在市政行業角度,各方面流程、管理有滯后性,通過智慧城市建設提高管理水平。
高質量的公眾服務。只有做到高質量服務,才能做到李總理強調的“最多跑一次”,才能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智慧城市智慧于何處。
多元的產業發展。現階段產業發展不能單純考慮投資帶來的連鎖價值,智能交通體系建設目前是通過對違法車輛和行人的管控,以及停車產業對政府財政提供支持,如何為政府挖掘出更多的產業是主要問題。
智慧城市與智能交通
根據資料統計,2008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場規模76.6億,十年后的2017年市場規模增長了4.9倍,達到456.7億。過去十年城市智能交通市場規模合計2100+億,市場復合增長率為22%。
當資本方和新興企業進入,如何在體系之內用20年的綜合積累穩住市場,并提供更好的服務,甚至進入智慧城市市場是最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未來要更加細致和落地,隨著公安交管部門對指揮交通的需求愈發清晰,標準愈發高,更加落地化服務好客戶為未來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。同時產業要多元化,用公安交警的數據進行分析后可以為城市共享,確保行業內地位。
隨著城市建設力度加強,產品需求會愈發明顯,隨之而來的是對產品性能和特定采集設備的挑戰。